楊旭談中日足球青訓差異:主動思考能力最關鍵
在直播吧11月20日的消息中,國足在18強賽第6輪中以1-3不敵日本隊,這一結果引起了前國腳楊旭的關注。他在個人社交媒體上深入探討了中日足球青訓之間的差距。
楊旭指出,中日足球青訓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七個方面。首先,關于攻防轉換的速度,他表示,中國在培養(yǎng)孩子時沒有注重在丟球那一剎那的反應速度訓練,這導致成年后的國家隊在比賽中缺乏高節(jié)奏的攻防轉換能力。
其次,他談到了持續(xù)壓迫的戰(zhàn)術。他指出,中國孩子小時候接受的壓迫戰(zhàn)術更多是延緩對手,而日本的小朋友們則更多地采用持續(xù)的全場壓迫。這種戰(zhàn)術在成年隊中得到了延續(xù),使得日本隊在比賽中始終保持高強度、不龜縮防守。
第三個方面是高強度比賽的體能儲備。楊旭認為,中國孩子在體能方面的儲備明顯不足,甚至有些孩子在來到日本后只能堅持幾節(jié)比賽,便無法再繼續(xù)進行高強度的對抗。
第四個方面是運控帶球的技巧。他提到,中國孩子通常只掌握向前、向左、向右或是向后的帶球方式,而日本的足球已經將帶球過人技巧細分到八個方向。
再談到小范圍控球能力時,楊旭表示,中國孩子在面對高強度持續(xù)壓迫時往往選擇大范圍的移動和個人突破,而日本則更注重在小范圍內快速控球、擺脫和突破的技術。
此外,他還特別提到了無球跑動的重要性。他指出,中國孩子在無球跑動方面的理解非常不足,這也是我們需要深入研究和改進的地方。無球跑動不僅要求球員能夠跑動,還需要在高強度對抗下做出即時反應和快速決斷。
最后一項是主動思考能力或稱為閱讀比賽的能力。楊旭認為,中國孩子在主動思考方面非常欠缺,而日本的小朋友在這方面表現得非常好。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判斷來閱讀比賽,而不是僅僅依賴教練的指揮。教練員在日本只是給孩子一個范圍,具體內容由孩子自己來填寫,而中國教練員則更多是告訴孩子應該如何踢球。
總的來說,楊旭的這些觀點為我們揭示了中日足球青訓之間的差距,也為我們提供了改進的方向和思路。